以案说法、以案说理、以案说情……重庆市检察院、市检察院第五分院联合打造的首档检察官访谈栏目《检察官说》,第二十九期与您见面了!
戳短视频,听检察官何彦林聊聊司法办案背后的故事。
温馨提示: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
案情回顾
众所周知,咱们重庆是全国重要的摩托车生产基地,而2021年检察机关的一纸检察建议推动了重庆市摩托车、电动车行业的专项整治,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?

2020年底,五分院对辖区基层检察院的案件进行评查时,发现有的醉酒驾驶摩托车案件中,嫌疑人驾驶的摩托车明明达到了机动车的相关标准,可合格证等技术文件上又标明这不属于机动车。由于嫌疑人主观上是否明知所驾驶的是机动车无法得到证实,检察机关作出了存疑不诉的决定。
醉酒驾驶危害生命财产安全,存疑不诉很可能引起潜在问题继续发酵。五分院高度重视,立即对辖区近三年办理的醉酒驾驶摩托车案件进行专项调研。
通过梳理,五分院发现一些摩托车生产、销售企业存在着严重的违法违规问题。比如为提高销量,一些企业在摩托车身上喷涂或悬挂“助力车”标识标牌,假借非机动车的名义销售摩托车,甚至错误诱导消费者不用上牌办证,在合格证书上错误记载车辆的属性、参数等,以及摩托车、电动自行车强制认证不一致等问题。
针对摩托车、电动自行车行业存在的这些问题,检察机关又该怎么办呢?

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,需要相关行政监管部门的支持配合,大家形成合力,从市场源头和路面执法等方面进行治理。五分院多次研究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,并与相关行政部门召开座谈会,共商治理的对策。
不久后,五分院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送达检察建议书,并抄送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、市商务委员会两家单位,督促其开展专项检查整治,完善长效监管机制。
收到检察建议后,相关行政监管部门高度重视,围绕检察建议指出的摩托车生产、销售企业违法违规等问题,从2021年2月起在全市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摩托车、电动自行车产品专项整治行动。

据统计,专项整治期间,全市出动执法人员5000余人次,检查生产企业68家,销售主体2406家,设置摩托车服务站35家,组织轻微违法人员2.1万人进行法治学习教育,对发现的虚假宣传、未经认证销售、诱导消费等违法行为进行了依法处理,对违法产品及时采取了相应的强制措施,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,摩托车行业秩序、交通安全秩序得到明显好转。
如今,在五分院的协调下,各方单位大力支持、全面落实配合,建立起完善信息沟通、行刑衔接工作机制,形成联合监管合力,助力解决摩托车治理难题。
检察官简介

何彦林: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检察二部副主任,曾荣获“全国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业务能手”、“全国检察机关刑事申诉检察业务能手”、“重庆市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业务标兵”称号等荣誉。